2005/10/27

香港經濟.香港地產


powered by ODEO

1 則留言:

Bill Chan 說...

Letter B
--
由於人口增長率由99年估計1.9%下降到2003年1.2%,政府有意降低住宅地積比率20%,由目前八倍下降至六點五倍;全世界各大城市住宅樓地積比率很少超過五倍,只有香港過去港島及九龍地積比率一般都在十倍,理由係港英政府希望市區發展集中在割讓之地,形成世界上僅有一處住宅樓地積比率高達十倍慨地方!過去唔少香港住宅樓樓高十層,其後為了增加空間,70年後完成慨住宅樓一般樓高十五層(因地下作商場,上面只容許60%面積發展住宅);至於將軍澳一帶,政府為佐97年7月1日前清理所有換地證(俗稱Letter B),唔少地積比率更去到十五倍!換言之,樓高三十二層慨住宅樓通街都係。一般大城市寫字樓可以好高,但住宅樓很少超過十層,理由係地積比率很少超過五倍,為住宅樓留多D空間,即60%用○起樓,40%作為空間。此一「陋習」卻被中國視為繁榮慨象徵,例如深圳土地多得很,但好學唔學,學香港咁將D住宅樓起到半天高;上海亦步香港後塵,住宅樓愈起愈高。香港如將地積比率由八倍下調至六點五倍,可改善市區人口密度,但日後土地冇咁值錢,亦有助市區人口向近郊遷移。事實上,新市鎮慨地積比率除佐將軍澳外,已很少超過五倍。
--
在1996年時,美國《Forbes》雜誌的世界富豪排名榜中,恒基地產(0012)主席李兆基的排名突然大幅飈升至世界第4,出乎很多人意料。促成這大轉變的其中一個原因,相信是恒地的股價自93年後大幅上升,而且多次派發高息,令控股權甚高的李兆基每年得以收取龐大的股息。這於是就引伸到一個問題,就是什麼因素令恒地在這幾年間的盈利和股息可以暴升﹖以筆者之見,相信就是「換地權益書」。

筆者上周的文章指出,雖然在市區興建小型住宅風險有限,毛利亦可甚為可觀,但若恒地只一直遵循這套模式,其發展始終有限。而它後來的突破性發展,相信與新界的開發有很大關係。事實上,恒地是最早參與新界地產發展的公司之一。早在1975年,港府開標競投沙田新填海區時,恒地便充當發起人,聯同長實(0001)、新地(0016)及新世界(0017)投得沙田新市鎮第一號地段,將之發展為規模龐大的沙田第一城。這相信是恒地早年的代表作之一。

沒時限的「土地期權」

不過,雖然新界的土地較市區便宜,但若恒地只倚靠投地,礙於資本規模,相信其土地儲備規模會受到限制,往後也不能持續多年派發高息。恒地在發展上的最大轉捩點,是自80年代起不斷累積換地權益書(即俗稱的「Letter B」)。

基本上,換地權益書的出現是歷史遺留的問題。在70年代,港府決定大力發展新界時,為了收地起見,於是發行了不少換地權益書,讓原有土地的擁有者將來可向政府換取同樣面積的土地。因此,換地權益書有如沒有指定到期日的「土地期權」,一旦樓價、地價上升,槓桿效應可以令它們的價值以倍數上升。

棄搶市區地 累積新界土儲

事實上,換地權益書一直是恒地累積土儲的主要方法之一。在80年代初期,李兆基便曾表明港九可供發展或重建的土地已所餘無幾,要在市區找到「併樓」式的地皮,已愈來愈困難﹔但另一方面,拍賣場上的土地價格高昂,數量也有限,所以他認為新界地皮遲早會成為地產商爭奪的對象,與其在幾年後跟其他公司高價競投新界地,倒不如先行吸納換地權益書,確保日後在新界有足夠的土地發展。於今回顧,「四叔」當年的決定相信便是恒地在90年代資產和盈利暴漲的基石。

無論如何,即使在1982至84年樓市低潮期間,恒地也有買入換地權益書。自此以後,恒地差不多是每逢淡市都大力出擊,例如在87年股災及六四事件後,都有大手吸納換地權益書。在1991年,當政府拍賣換地權益書而乏人問津時,恒地便以8000多萬元全數購入之,並成為本港擁有最多換地權益書的公司之一。

鎖定低成本 項目毛利驚人

後來,恒地就用這些換地權益書向政府換入大量馬鞍山、將軍澳的地皮,繼而建成了新港城、新寶城及新都城等大型項目。由於換地權益書把這些地皮的成本鎖定在80年代的水平,但本港樓價其後持續上升,並在90年代初後出現急升,因此恒地從這批項目得到的毛利率皆十分之高,令其盈利可以在90年代中出現暴升。早年大量買入換地權益書,可以稱得上是恒地在90年代發展取得突破的重大原因。